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,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,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,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。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。 病因 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,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: 1.先天性发育异常 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,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,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。 2.激素刺激学说 女性青春期、怀孕、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,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。 3.其他学说 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,导致毛细血管扩张,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,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;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,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。 分类 1.按病理可分为4型: (1)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; (2)硬化性血管瘤; (3)血管内皮细胞瘤; (4)毛细血管瘤 。 2.按照肿瘤大小分类: (1)小血管瘤<5cm; (2)血管瘤5~10cm; (3)巨大血管瘤10cm~15cm; (4)特大血管瘤>15cm。 这种分类对于制定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意义。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,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,可出现下列症状: 1.腹部包块 腹部包块有囊性感,无压痛,表面光滑或不光滑,在包块部位听诊时,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。 2.胃肠道症状 右上腹隐痛和/或不适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嗳气、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。 3.压迫症状 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。压迫食管下端,可出现吞咽困难;压迫肝外胆道,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;压迫门静脉系统,可出现脾大和腹水;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;压迫胃和十二指肠,可出现消化道症状。 4.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,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。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。 5.Kasabach-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、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。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,大量消耗红细胞、血小板、凝血因子Ⅱ、V、Ⅵ和纤维蛋白原,引起凝血机制异常,可进一步发展成DIC。 6.其他 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,可发生坏死,出现腹部剧痛、发热和虚脱。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,回心血量增多,导致心力衰竭。
肝血管瘤预防方法
    概述:专家介绍,竹笋,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,在营养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氨基酸、脂肪、糖类、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...[详细]
2019
肝血管瘤日常饮食注意
    概述:肝血管瘤饮食的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,多吃高蛋白、多维生素、低动物脂肪、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、蔬菜,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...[详细]
2019
肝血管瘤检查方法
    概述: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,影像学检查(如B超、CT、MRI)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。1.B超检查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...[详细]
2019
    全国肝血管瘤单位推荐
    热点排行